哪种情况,是不是都可以理解成,美国创造了一个体系、结构。我们跟着在这套规则里玩。不难发现,我们对于底层创造很少,但是在这个架构上玩,我们能玩的很好。技术上的马太效应美国对人才的吸引和对技术的开放态度,相对于国内的权术文化,国外相对简单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全球的人才,后辈站在前辈肩膀上产生的科技增长形成了越来越高的壁垒。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。底层的技术来源于美国本身底层的架构——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(软件本身也基于硬件)——就来源于于美国,更容易形成技术上的马太效应。门槛又高,自行研发的收益又低,一步慢步步慢,后来者更难赶上。拿来主义不需要再造轮子,我们也能赚钱,而且能赚的很快很好,所以为什么还要做困难的事呢。其实很多行业的逻辑跟盖楼一样:先打地基,再盖大楼。大部分行业都是:底层的核心技术,支撑上层的无数应用。中间有大量中间件帮助应用能够跑得更具有性价比。核心技术的每一次拓展,都可能带来顶层应用的天翻地覆的变革。中国企业和人才,喜欢钻研应用。产品经理们最熟悉的,我们有无数种APP,就一个简单的GTD,你都能找到几十种不重样的。而美国企业,往往愿意在聚焦某一种应用后,深挖底层的核心技术。例如AI,我们的企业在钻研落地场景,而美国人在钻研AI的硬性能提升。例如手机,我们的企业在拼命卷材质、造型、易用性,美国的企业在钻研操作系统、处理器、传感器……那么从逻辑上讲,美国某些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突破,中美其他企业开始基于它铺应用。应用层我们做的无比强大,以至于美国企业的产品到中国市场,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政策层面的保护而干不过,而是真的干不过中国同行。但是中国企业的产品因为语言、政策、甚至我国军事政治影响力等各方面原因,很难像美国企业那样狂卷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所以,你会看到,美国人打底子,成了 先驱。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赚的盆满钵满。中国企业紧随其后,立刻建设大量应用,在无政策等风险的领域也能打的美国企业落荒而逃,例如原神。(个人认为拼多多未来如果无政策保护,也能把大部分国外电商打的鼻青脸肿,而且很多对手可能连怎么死的都说不出来)。而世界上这两个国家之外的那些个国家,只能说祝他们好运了……跟风很丢人?他们连尾气都吃不到。可能大家对ChatGpt诞生在美国觉得气馁。其实AI领域最近10年的主要成果,基本都发生在中美两国。如果不考虑硬件和算力因素,仅从软件层面讲,我国有能力在两三年内拿出性能相当产品的企业其实也有多家。世界上其他国家,即使你听着鼎鼎大名的发达国家,几乎不用想了。近几年,因工作原因,经常去欧洲国家拜访。很多明白人,他们认为使用美国的互联网产品,其实对于自己国家有巨大安全隐患。但是呢,他们无法如同我国建设防火墙,并在墙内提供大量同质量甚至质量更优的替代品。大把欧洲同事认为,在中国,互联网已经把生活塑造的比很多发达国家更便捷,更高效。大量APP质量是超越海外竞品的。但是在他们那些国家,拿着这些产品抄都有很多问题。大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,很多人基于国家安全角度,羡慕我们有微信、支付宝和微博……我们更善于归纳总结,对探索有一定敬畏心。